期刊简介
本刊是中华外科学会会刊,创刊于1985年,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普通外科高级专业刊物,本刊的读者是全国广大高中级普通外科医师、医学院校教师、科研人员、大学生、研究生等。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的栏目有专家论坛、论著、短篇论著、技术交流、经验交流、病例报告、讲座、综述、评论、争鸣园地、临床病例讨论等,不定期发布消息、会议征文、科研讨论会纪要,国内外其他学术活动消息等。
点击详情 >主管单位: 普外临床
主办单位: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出版部门: 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》编辑部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1-3855/R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11-3855/R
邮发代号: 82-222
出版周期 月刊
创刊时间 1985
出版地区 北京
出版地区 北京
订购价格 460.00
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往期目录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
- 杂志名称:中华普通外科杂志
- 主管单位:普外临床
- 主办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- 国际刊号:11-3855/R
- 国内刊号:11-3855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- 期刊荣誉: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
- 期刊收录: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万方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
本刊是中华外科学会会刊,创刊于1985年,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普通外科高级专业刊物,本刊的读者是全国广大高中级普通外科医师、医学院校教师、科研人员、大学生、研究生等。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的栏目有专家论坛、论著、短篇论著、技术交流、经验交流、病例报告、讲座、综述、评论、争鸣园地、临床病例讨论等,不定期发布消息、会议征文、科研讨论会纪要,国内外其他学术活动消息等。
1.医学伦理及知情同意:当文章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时,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(单位性的、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)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,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。
2.文体与篇幅:文稿应具科学性、创新性、导向性和实用性。要求资料真实、可靠,数据准确,必要时应进行统计学处理;文字精炼,层次清楚,打印工整、规范;论点明确,论据充分,结论清晰。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 000字(包括摘要及图、表和参考文献),参考文献在15条左右,并附400字左右的中、英文摘要(包括英文题名、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);短篇论著一般在2 000字左右,参考文献在5条左右;病例报告一般应在1 000字以内,参考文献在3条左右;讲座、综述类稿件一般在4 000字左右,参考文献在30条左右。会议纪要、临床病理(例)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。
3.文题:力求简明、醒目,反映文章主题。中文题名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,最好不设副标题,一般不用标点符号,尽量不使用缩略语。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。中、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。
4.作者署名: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,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,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改动。作者单位名称(写出所在科室)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,并注明通信作者及其E-mail地址。作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:(1)参与选题和设计,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;(2)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;(3)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,在学术界进行答辩,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。作者中如列有外籍作者,应征得外籍作者本人书面同意。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,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,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,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、单位、邮政编码及E-mail地址。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,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。
5.摘要:论著性文章需附400字左右中文摘要和内容完全一致的英文摘要。采用国际通用的结构,即包括目的(objective)、方法(methods)、结果(results)、结论(conclusions)四部分。结果中须详列出主要数据。用第三人称撰写,不列图、表,不引用文献,不加评论和解释。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、作者姓名(汉语拼音,姓名首字母大写,双姓组合双姓间加连字符)、单位名称、所在城市名、邮政编码及国名。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。
6.关键词:论著类文稿需标引2~5个关键词。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表(MeSH)中选取关键词。如MeSH中无相应词,处理办法有:(1)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。(2)如果无法组配,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接近的主题词。(3 )必要时,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排列于最后。关键词中英文术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。各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(;)分隔。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,如“HBsAg”应标引为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”。
7.节层序号:各节层次序号一般用“分层排序法”。即“一、”、“(一)”、“1.”、“(1)”顺序逐级标明,也可跳档使用,如“一、”、“1.”。
8.医学名词: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。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,可选用最新版《医学主题词表(MeSH)》、《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》、《中医药主题词表》中的主题词。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。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和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》(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)为准。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。中医名词术语按GB/T 16751.1/2/3-1997 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/证候部分/治法部分》和GB/T 20348-2006《中医基础理论术语》执行。中药应采用正名,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。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、病名、试验、综合征等,人名可以用中译文,但人名后不加“氏”(单字名除外,例如福氏杆菌);也可以用外文,但人名后不加“′s”。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。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,例如:DNA、RNA、HBsAg、PCR、CT、MRI等。不常用的、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,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,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;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,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。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。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移行。文字书写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《简化字总表》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为准,通常可参照最新版的《新华字典》。
9.计量单位: 执行GB 3100/3101/3102-1993《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/有关量、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/(所有部分)量和单位》的有关规定,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《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》。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,如不得使用ng·kg-1·天-1 ,应写成ng·kg-1·d-1;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得多于1条,遇有这种情况时应采用负指数幂的形式表示,如ng/kg/min应写为ng·kg-1·min-1的形式;在同一单位符号列中,斜线和负指数幂亦不可混用,如不得使用ng/kg·min-1。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,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;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,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,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。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,如吸光度(旧称光密度)的符号为A,“A”为斜体。血压计量单位一律用毫米汞柱(mmHg)。
10.图表:每幅图表应冠有图(表)题。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(表)下方注释中,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。图表如引自他刊,应注明出处并提供该刊同意刊载证明。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。建议采用三横线表(顶线、表头线、底线),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(如t值、P值等),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。表格一般用主谓结构形式。被研究事物的分组标志一般作主语,在表左侧,各类统计指标一般作谓语,在表右侧。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,一般按标准差的1/3确定有效位数。概率P值前均应给出具体检验值。表格中注释用的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角码的形式,按下列顺序选用a、b、c、d、e、f 等,并在表注中依先纵后横的顺序依次标出。数据图及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,影像图应标注左右;若刊用人像,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,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。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。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。线条图应线条清晰、连贯,高宽比例以5︰7为宜。
11.数字:执行GB/T 15835-2011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》。阿拉伯数字的分节采用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数字一组、组间空1/4个汉字位置的方式,对于恰好为小数点前后4位数的数字需分节。但年份、页数、部队番号、仪表型号、标准号不用三位分节法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,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,如:5%~95%不能写成5~95%,(50.2±0.6)%不能写成50.2±0.6%。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,按下列方式书写:4 cm×3 cm×5 cm,不能写成4×3×5 cm3。
12.研究设计: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。如调查设计(分为前瞻性、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),实验设计(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,如自身配对设计、成组设计、交叉设计、析因设计、正交设计等),临床试验设计(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,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);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(重复、随机、对照、均衡)概要说明,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。
13. 统计学方法:
(1) 统计学符号: 按GB 3358.1-2009《统计学词汇及符号》的有关规定,一律采用斜体排印。常用: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(中位数仍用M);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;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E;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;⑤ F检验用英文大写F;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;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;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;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(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,如t值、χ2值、q值等)。
(2) 资料的表达与描述:用x±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,用M(QR)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;用统计表时,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,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;用统计图时,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,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;用相对数时,分母不宜小于20,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。
(3)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:对于定量资料,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、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,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,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;对于定性资料,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、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,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,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。对于回归分析,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点图,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,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;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,不应简单化处理;对于多因素、多指标资料,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,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,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、合理的解释和评价。
(4) 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:要求在概率具体P值前出具检验值如χ2值、t值等。当涉及到总体参数(如总体均数、总体率等)时,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,再给出95%可信区间,并在可能时均纳入表内。报告统计学检验的结论时,对P值小于或等于检验水准(一般为0.05)的情况,一律描述为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”,同时写明P值的具体数据或相应的不等式,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时,一般情况下选用P>0.05、P<0.05和P<0.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,无须再细分为P<0.001或P<0.0001。
14.参考文献:各类文章均请适量引用参考文献,请参照GB/T 7714-2005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》。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,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,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,排列于文后。内部刊物、未发表资料(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)、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,确需引用时,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。2 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。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。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,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。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 3人的全部著录;超过3人的可以只著录前3人,后依文种加表示“,等”的文字。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、名字在后,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,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;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“,”隔开,不用“和”、“and”等连词。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。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-1983《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》。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,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′s Citing Medicine(http://www.ncbi.nlm.nih. gov/books/NBK7256)中的格式。中文期刊用全名。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,并附原文首页复印件。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,书写格式如下:
[1] 杜家文, 裴东坡, 宁武, 等.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-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[J].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, 2009, 24(3):185-188.
[2] Bassi C, Dervenis C, Butturini G, et al.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: an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(ISGPF) definition[J]. Surgery, 2005,138(1):91-98.
[3] 黄家驷,吴阶平. 外科学. 上册. 5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2:282-285.
[4] Weinstein L, Swartz KM. Pathogen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[M]// Sodeman WA Jr, Sodeman WA. Pathologic physiology: mechanisms of disease. 8 th ed.Philadelphia: Saunders,1974:745-772.
15.基金资助: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、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,应在文题页左下方注明,如“××基金资助项目”(基金编号××××)。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,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,其间以分号“;”隔开。并附有关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。
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影响因子
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发文量
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总被引频次
-
自发性髂静脉破裂一例
患者女,51岁,农民,左小腿反复抽搐4d,加剧伴神志不清30min于2003年2月21日入院.入院情况:神志不清,体温37.1℃,面色苍白,睑结膜苍白,四肢厥冷,双肺呼吸音对称,呼吸频率30次/min,心率122次/min,血压不能测到,经过快速补液和应用升压药物后,血压上升到70/45mmHg,但尿量仍少,全腹胀,尤以左下腹为明显,呈显著膨隆,可扪及一排球大小肿块,质硬,活动度差,无搏动.......
作者:辛栋轶;张卫中;沈洁 刊期: 2006- 12
-
进展期胃下部癌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
目前D2根治术被认为是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,但是对胃下部癌手术中是否需要清扫第12p组淋巴结仍未达成共识[1].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进展期胃下部癌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,探讨胃下部癌D2根治术清扫第12p组淋巴结的必要性.......
作者:金太欣;邵永胜;孟庆彬;肖新波;冯燕;李志刚 刊期: 2015- 06
-
胰腺内副脾九例误诊分析
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内副脾误诊病例,总结其误诊原因,以期提高其诊断正确率.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间所有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内副脾(IPAS)的病例,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,总结误诊的原因.结果收治的10例IPAS中,仅有1例获得术前正确诊断,其余9例误诊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5例、神经内分泌癌3例、胰腺导管腺癌1例.9例误诊的IPAS均无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,常规实验室......
作者:朱洪旭;匡天涛;戎叶飞;倪晓凌;周文涛;楼文晖;王单松 刊期: 2014- 09
-
结肠粪性穿孔五例诊治探讨
结肠粪性穿孔(stercoralperforationofcolon,SPC)是由于粪石压迫造成肠壁缺血,形成粪性溃疡,发生穿孔.由于临床上不多见并常与特发性或继发性结肠穿孔相混淆,导致延误诊治,预后差.本组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5例SPC,报告如下.......
作者:徐晓东;孟荣贵;傅传刚;喻德洪 刊期: 2004- 06
-
血浆ADAMTS4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
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(ADAMTS4)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,探讨ADAMTS4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临床价值.方法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切除颈动脉斑块,切除标本依据病理学特点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.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但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为对照组.ELISA法测定血浆ADAMTS4水平.结果易损斑块组ADAMD......
作者:田琴琴;杜田;胡杰;师佩璐;常文凯;王玉文;李海峰;董红霖 刊期: 2017- 12
-
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现状
脾动脉瘤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,约占内脏动脉瘤的60%.脾动脉瘤发生率报道各异,由常规尸检中的0.098%至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0.4%不等[1].一、病因脾动脉瘤发病年龄14~88岁,集中于40~60岁,女性发病率明显偏高[1].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.血管病变、全身性疾病和局部因素等均可影响脾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.1.动脉硬化:脾动脉粥样硬化是脾外脾动脉瘤多见的病因,60%~9......
作者:代文杰;姜洪池 刊期: 2002- 01
-
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初步体会
目的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.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(20条)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.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d至3年,通畅率为27.7%(5/18),再阻塞率为72.3%(13/18);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d至11个月,通畅率为61.5%(8/13),再阻塞率为38.5%(5......
作者:张皓;张纪蔚;施娅雪;张柏根 刊期: 2006- 02
-
颈部血管外皮细胞瘤三例
本组3例,其中女2例,40岁、52岁,男1例,47岁。均因发现颈部包块1~2年入院,其中男性患者伴头痛头晕3个月。查体:单发包块,1例52岁女性患者包块位于右下颌下三角颈静脉裂孔区,另外2例位于左颈动脉三角区,包块结节状,质地中等偏硬,边界较清楚,颈动脉区包块扪及搏动。入院后3例均行CT检查,示肿块位于下颌下三角或颈动脉三角区,为卵圆形稍高密度,呈纵向生长,边界尚清,密度均匀,CT值59~65HU......
作者:孙晓磊;钟武 刊期: 2011- 09
-
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插管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
影响胃癌预后是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.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及微小癌灶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.本组对我院1994年2月至1998年10月218例进展期胃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,治疗组(术中腹腔温热灌注化疗+术后动脉化疗)126例.对照组(术后外周静脉化疗)92例,并对其腹腔内复发、肝转移及3年生存率进行观察.现报告如下.......
作者:何建苗;蒲永东;赵学伟 刊期: 2002- 03
-
脱氧氟尿苷增强顺铂对人肝癌BEL-740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
目的探讨脱氧氟尿苷(5-DFUR)和顺铂(CDDP)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系BEL-7402的增殖抑制作用.方法采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凋亡率.结果5-DFUR(7.815~250mg/L)和CDDP(0.63~20mg/L)单独应用均对人肝癌BEL-7402细胞有抑制作用,呈现剂量效应关系.5-DFUR与CDDP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BEL-7402产生显著......
作者:唐浩;梁平;李荣萍;周亚龙 刊期: 2007- 09
动态资讯More >
- 1 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影响
- 2 腹腔镜脾切除术52例的临床分析
- 3 闭孔疝的诊断与治疗体会
- 4 C-Kugel补片修补腹壁膨出症二例
- 5 加强术后康复概念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
- 6 高龄高危结肠肝曲癌(T4)探查入路及其临床意义探讨
- 7 胆石性小肠梗阻四例临床分析
- 8 胰头癌与周围重要血管关系的CT分型及在切除性评估上的意义
- 9 胃贲门碰撞癌一例
- 10 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临床分析
-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织中SIRT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
- 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的受体γ对肝星状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
- 13 假性胰腺囊肿胃肠道内外一期引流术
- 14 年轻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预后分析
-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-3基因转染抗人肝癌细胞系侵袭与转移的研究
- 16 自发性胃破裂一例
- 17 肝细胞腺瘤一例
- 18 恶性淋巴瘤致小肠膀胱瘘一例
- 19 近端胃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、数目及转移的研究
- 20 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处理胰头癌切除标本的临床研究